走进粤博,打卡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讯(记者 姜燕)2月6日,走进粤博汇集全国18家文博单位国宝精品“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打卡的青此次展览展品数量庞大、长江种类丰富,流域是铜文广东省博近年来引进的文物级别和数量最高的展览之一。
图源:广东省博物馆官微
展览汇聚了来自长江流域的走进粤博四川、重庆、打卡的青湖北、长江湖南、流域安徽、铜文陕西、走进粤博江苏、打卡的青浙江等省市的长江共137件(套)珍贵展品,一级文物占比近40%,流域以文物为实证,铜文追溯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谱写了一曲熔铸于文物的长江之歌,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实证。
展览由“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天下归一”四部分构成。第一站从四川盆地出发,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览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新都马家木椁墓等东周时期墓地和墓葬群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置于长江流域的视野下进行解读,多角度展现巴蜀文明的神秘与独特。
第二站来到长江中下游区域,这里出现的青铜器,文字、大型城垣等为代表的国家文明要素,开启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群雄竞华的王朝文明时代。以商王朝南下的首邑和军事重镇盘龙城遗址为起点,揭示一方诸侯王国的赫赫威仪、荆楚风土的奇谲浪漫、吴越先民的尚舟善武,突显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鲜明特色。
第三站是黄河与长江之间广袤的区域,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为文明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开始形成,通过长江、黄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对话”,展现出长江文明、黄河文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展览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纳入以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为文明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格局进行分析比较,诠释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长江、中原两个区域文明异彩纷呈、交流互鉴的特点。尾声部分“天下归一”,讲述了秦灭六国,天下归一,风云千年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融汇在华夏主体文明之中这一沧桑巨变。
(责任编辑:娱乐)
-
Harris to return to political arena at high
FacebookTwitterFlipboardCommentsPrintEmailFor Kamala Harris, chances of a political comeback may be ...[详细]
-
Ready 在快手APP上购买了商品后却发现收货地址错误,那么快手收货地址怎么删除呢?本期视频是由iPhone 12手机、iOS14.5系统、快手9.2.50版本录制的。首先打开【快手】客户端,然 ...[详细]
-
之前SE宣布,《尼尔》系列将于15周年之际,在YouTube 和 Niconico平台,于2025年4月19日下午五点开始直播纪念节目!直播将包含有关《尼尔》系列 15 周年庆典的最新信息并邀请系列开 ...[详细]
-
当地时间4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讲话,重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应该降低利率。他同时说,美国非常有可能与乌克兰达成协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时,明确表示不会因市场波动而 ...[详细]
-
Harris to return to political arena at high
FacebookTwitterFlipboardCommentsPrintEmailFor Kamala Harris, chances of a political comeback may be ...[详细]
-
人们总以为淡水是取之不尽的,实际上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请谈谈你的看法。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is a good supply of fresh wat ...[详细]
-
北京时间4月14日,当美国大师赛的好莱坞大片在其它地方激情上演的时候,贾斯汀·罗斯独自在练习场不断击球保持状态,只有长期合作的球童马克-弗切尔Mark Fulcher)陪伴左右,四周安静得有些诡异。英 ...[详细]
-
中新网台北4月18日电 由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台湾社会共好论坛筹备会及台湾劳动党共同主办的“台湾的困境与出路——从现实理盲走向民族共同体的人民自救”座谈会18日于台北举行。与会者认为,台湾正面临战争风险 ...[详细]
-
2021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赛马会开幕在即,各大交通路线实施管制
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暨第十二届康巴艺术节活动于2021年8月3日—6日在玉树市举行,为切实做好庆祝活动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决定在活动期间对玉树市区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详细]
-
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自6月启动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持续推出针对性、特色化招聘,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求职就业。截至目前,共有6 ...[详细]